選擇定存儲蓄 不如買太陽能板

2020/09/21 0 Comment(s)

兩年前開始透過全民電廠平台「陽光伏特家」投資太陽能板,顏如成目前已投資了五十三片太陽能板,「五十三片分布全台三十一個案場,從北到南都有,目前共投入八十萬元,其中三分之二完成掛表,每年回收四萬八千元,目前試算投報率約六%。」對於自己的投資,他可是如數家珍。

 

「陽光伏特家的線上平台,資訊幾乎公開透明,讓投資者可以隨時查閱包括一天日曬角度3D圖、目前電廠進度、掛表、計算電費時間等。」他補充說,LINE上也可以看自己投資電廠的狀況、監控發電,「每個月收益公開透明,我認為太陽能板是很好的投資。」

 

選擇定存儲蓄  不如買太陽能板

 

正因看好台灣綠能勢在必行的趨勢,又有兩個月可回收一次電費的被動收入等商機,顏如成原本計畫一年購買十二片太陽能板,最新又計畫增加到十五片,朝十年後總目標兩百片邁進,「二○一八年底拿到一筆額外工作獎金,加買十二片,現在進度超前。」他透露。

 

確實,以顏如成購買兩百片太陽能板的目標來試算,假設一片一萬五千元,總投資成本為三百萬元,預估每兩個月可回收電費四萬五五二五元、年化報酬率為六.九三四%。

 

「我也有買基金、股票,但上市櫃股票中有殖利率六%的不多。」很關注綠能趨勢的顏如成不諱言,過去要在屋頂蓋太陽能電站設備一次要斥資百萬元,對小資族來說不可能,但透過線上平台,等於買一套太陽能電站設備替自己發電,且身分交換,從電力購買者變成賣電給台電,用簡單方式就能參與綠能發展。

 

 

「相較股票的高報酬、高風險,投資太陽能板算是中報酬、低風險。」目前是台灣屋頂型太陽能電站霸主、中租能源副總經理謝明宏認為,投資太陽能板更適合短期不會使用到資金,把閒置資金放在購買債券、銀行定存或活存的穩健甚至保守型投資人,「放在我們這邊最好,每月固定有收入。」以中租全民電廠近千名投資人來說,購買太陽能板的年齡以四十五到六十多歲最多,投資類型以環保、保守和養老族為大宗。

 

投資避險  天災、投報率是關鍵

 

由於屋頂型太陽能電站的唯一收入,來自開發商與台電簽訂的二十年售電合約,投資人以購買太陽能板的方式參與投資,依據台電每月支付的電費(目前躉購制度為每度太陽光電約四.五元),扣除租金、保險和管理維護等費用後,剩餘金額則為投資太陽能板的淨收益。

 

謝明宏分析,各家業者的營運模式不同,如中租全民電廠一定蓋好再賣,有些電廠平台則是籌資後才建置,像顏如成投資五十三片,但有三分之一還沒有掛表的情況,有部分就屬於後者。也因為投資太陽能板後,開始有報酬收入的等待期不同,因此不同平台提供給投資人的報酬率也略有差異。

 

但是,難道投資太陽能電站沒有風險嗎?答案當然是有的。像先籌資後建置的電廠平台,萬一開發不順利,導致遲遲無法掛表售電,投資人投入的資金會有「這段時間的利息損失」,且無法購入後立刻享有發電收入。另外,投資人購買後,是自行持有或必須回租給業者也有差異;若是後者,則投資人後續無法轉售給他人,必須綁定二十年。

 

此外,謝明宏表示,太陽能電站是靠天吃飯的產業,若陽光不如預期,甚至颱風等天災毀損,都可能影響原本預估的發電數字與報酬率。「颱風,我們有保險;產險不足處,中租全額負擔,不向投資人收錢。保險出險後,有沒有快速復電的能力,就看各家業者的能力了。」他補充解釋。

 

有專家也特別提醒,部分電廠祭出高報酬誘因吸引投資,但要確定該高報酬可以回收二十年的前提,是公司可以存活、管理維護二十年,建議投資人選擇高知名、規模夠大、可信賴的公司來降低投資風險。